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经验交流 > 正文

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创新技术手段服务牧民

2016-02-26  中国教育报    访问量:

 地广人稀的大草原上,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创新技术手段服务牧民——

微信扫一扫 教授“上门”来 

  气温接近零下30度,夹着雪花的白毛风从草原卷过,发出蒙古长调般“呜呜”的低吟。在牧民帐篷里奶茶飘香,帐篷外千里冰封。

  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一个惯常的冬日。

  苏已拉巴特家住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,是当地的养马大户。这天,他照例查看自家的马驹儿,发现其中一匹有些不对劲儿——左后腿不利索,每走一步都病恹恹的。

  不会有啥毛病吧?马是牧民的宝贝,这可把苏已拉巴特急坏了,天寒地冻的,到哪去找兽医啊?

  草原微信新玩法

  突然,苏已拉巴特想起来,几天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兽医专家来到牧民帐篷前,开养殖知识讲座,老教授孟都巴雅尔给大伙儿留了一个微信号,说学院才设了一个动物疾病远程诊疗服务中心,有事可以通过微信联系,还手把手教大家用微信上传视频。

  苏已拉巴特赶紧掏出手机,给马拍了一段视频,发给了孟教授,又心急火燎地发了条语音:“教授,请快给我看看,马是怎么啦?”

  锡盟总面积20.3万平方公里,和陕西省差不多大小,其中草原面积18万平方公里,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,牧民散居在大草原上。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牧民提高劳动技能,及时高效地解决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?

  作为盟内唯一的高等院校,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主动把服务牧区的担子挑在肩上。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,学院开设了畜牧兽医、能源电力、民族文化等39个高职专业和28个中职专业,以及蒙医学等5个联办本科专业,在校学生1.3万余人,少数民族学生占四成以上。

  与牧民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的,莫过于疫病诊疗和机械维修。光是2015年,学院就为农牧民、驻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达1000多人次,从焊接技术到汽车修理,从蒙医疗法到家畜诊疗,当地农牧民需要的技术支持,学院都尽力提供。

  “土法”解决大难题

  苏已拉巴特紧急“呼叫”的孟教授,是退休后又被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返聘的兽医专家。

  多年来,他经常下到各个苏木、嘎查,为牧民开展免费培训,并热心地留下电话,欢迎牧民们有事咨询。牧民们的问题很多,孟教授的手机总是处于被“打爆”的状态,几块电池都不够用,话费就更不用说了。

  2015年,学院成立动物疾病远程诊疗服务中心,在全盟范围内为牧民养殖饲养与家畜疫病诊疗提供帮助,牧民可以通过微信视频,与专家实时互动交流。

  “你的马怎么啦?把具体情况给我说说吧。”苏已拉巴特一看手机,孟教授已经回复了!他赶紧把观察到的情况描述了一遍。

  “没事!可能是受凉了。”孟教授仔细看完马驹的视频,告诉苏已拉巴特一个土方法:把盐加热,放进袋子,再捂在马的一个穴位上。苏已拉巴特赶紧照做。

  孟教授告诉记者,这是传统的蒙兽医治疗方法,简单有效。远程诊疗服务中心成立后,每天都有四五个牧民来咨询。孟教授说:“这个方法好!锡盟这么大,到冬天交通尤其不方便,牧民有问题我们跑不过来,现在就方便多了。”

  求解高职“大使命”

  虽然地处祖国北疆,成立也仅有13年,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长年稳定在95%以上。副院长杨富有不担心学生找不着工作,他犯愁的是“孩子还没毕业呢,企业就来抢人了”。

  这一方面是学院办学成效的表现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草原渴求技能人才。多年来,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着力在牧区生产生活、医疗卫生、文化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,培养大量蒙汉兼通的技能型人才,让牧区美、牧业强、牧民富。

  杨富有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
  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小伙儿阿拉腾巴根发现,牧民家里的机器总是坏了就扔,没人懂得怎么修,“太可惜了”。可他居住偏远,信息闭塞,职院办的很多次培训都错过了。

  于是,他坐车找到职院,说自己想学“修机器”。就这么一个学生,还听不太懂汉语,职院的回答只有一个字:“行!”安排老师免费教他。学成后,阿拉腾巴根把周围牧民的机器全给修好了,从此走上了致富路。

  为牧区医务人员开展“蒙医五疗术”专题培训;为牧民提供焊接技术、汽车修理等经常性技术指导;为驻地企业提供岗位练兵、技术与人力支撑;建立疫病远程诊疗服务机构……每年,锡林郭勒职院完成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培训、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社会培训达3万余人次。此外,学院还走出国门,为蒙古国培训技术人才、农牧民千余人次。

 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,苏已拉巴特惊喜地发现,马儿又活蹦乱跳了!他激动地给孟教授发了一段视频,一个劲儿地说:“孟教授,感谢啊!谢谢您啊!”

  收到微信,孟教授笑了:“问题解决,我也放心啦!”



(编辑:Admin)